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法学园地 -> 案例评析

鹿邑法院公布三起金融犯罪典型案例

发布时间:2025-06-30 08:53:45






2025年6月是“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月”,今年的宣传主题是“守住钱袋子·护好幸福家”。鹿邑县人民法院从近年审理的案件中筛选三起金融犯罪典型案例,旨在进一步揭示非法金融活动的犯罪手段和危害,引导社会公众增强防范意识。

案例一:田某组织、领导传销活动案



【关键词】

“有钱还”APP   发展会员   返利   传销活动



【基本案情】

2022年5月份,田某通过微信认识“上线”陈某,陈某对田某说投资几百元就可以挣大钱,田某按照引导下载了“有钱还” APP ,并支付了600元成为会员。成为会员后,田某开始按照要求发展会员,要求后续参加者以购买商品的方式获得加入资格,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,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返利依据,引诱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。截止到案发,田某发展成员300人左右,级别达到V9级,违法所得15200元(已退赃)。田某于2023年6月15日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。



法院审理认为,被告人田某组织、领导以提供服务品为名,要求参加者以购买商品的方式获得加入资格,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,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,引诱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,骗取财物,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,其行为构成组织、领导传销活动罪,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。被告人田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,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,是自首,且自愿认罪认罚,可从轻、减轻处罚,并可适用缓刑,公诉机关量刑建议适当,予以采纳。遂依法判决被告人田某犯组织、领导传销活动罪,判处有期徒刑一年,缓刑一年,并处罚金5000元。同时判决违法所得15200元予以追缴(已追缴),由扣押机关依法处理。

案例二:李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



【关键词】

基金会   未经批准   高息诱饵   非法吸收存款



【基本案情】

2017年至2020年期间,李某在担任某基金会县区办事处负责人期间,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,未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批准,通过口头宣传和电子屏宣传,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存款。经会计师事务所鉴定:李某共非法吸收94人存款,金额10680000元,已退还集资参与人本息284300元,造成损失10395700元,李某非法获利106800元。



法院审理认为,被告人李某伙同他人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,未经国家相关金融部门批准,向社会公开宣传,承诺以高息回报为诱饵,向社会不特定多数人吸收存款,数额巨大,扰乱金融秩序,侵犯了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,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。公诉机关指控罪名成立。被告人李某犯罪后自动投案,如实供述犯罪事实,是自首,依法可从轻处罚。被告人李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,是从犯,应当减轻处罚。被告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发生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(十一)》(2021 年 3 月 1 日起施行)之前,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,结合被告人的犯罪事实、性质、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,依照 1997 年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相关规定,依法判决被告人李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,判处有期徒刑二年,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。同时责令被告人李某退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所得人民币106800元,并按比例返还集资参与人,已查封的不动产等财物依法变卖后返还集资参与人;不足部分,继续追缴。

案例三:马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



【关键词】

投资   股权   参与分红   非法吸收存款



基本案情】

2017年6月份,马某等7人成立河南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,马某为公司的法人代表及董事长,公司以开“一村一店(超市)”,解决农村老人生活就业为由,开周会、周年庆等方式四处宣传,招揽人员开店,店内商品由公司提供。之后又通过鼓吹公司前景、邀请名人站台等多种方式吸引开店(超市)等人员,交纳3万元购买公司千分之一的股权,成为公司股东参与分红,但受害人购买股权后,马某等人却消失无踪。经公安机关统计,河南某电子商务公司吸收的薛某等人的钱款数额共计180.17万元。



法院审理认为,被告人马某作为河南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,未经依法许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,扰乱金融秩序,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,依法判决被告人马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,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,并处罚金5万元。同时责令被告人马某退赔被害人损失。



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

不仅揭示了犯罪分子的狡猾手段

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

为了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

让我们共同学习

以下防范技巧





防范非法金融活动指南

五点警惕


①警惕自称保本高收益的;

②警惕让你在APP上输入身份证及亲人通讯电话的;

③警惕贷款要先扣除本息的;

④警惕电话中索要银行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的;

⑤警惕让你炒“币”的。

三个一律


①接到陌生电话,只要谈到银行卡,一律挂掉;

②谈到集资高利息的,一律挂掉;

③陌生人发来的微信、短信链接,一律不点。

三个切莫


①切莫贪图小恩小惠,警惕虚假金融产品宣传;

②切莫相信一夜暴富,投资要走正规渠道;

③切莫疏于与家人沟通,遇事多与家人商量,远离非法金融活动。


关闭窗口

您是第 8554636 位访客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