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案件快报 -> 案件快报

热情“包赢”式网络法律咨询,小心有诈!

发布时间:2025-07-04 15:44:00





发生纠纷不知如何维权,一头雾水的你恰巧刷到“助人维权”“专业打官司”短视频,视频中的“律师”能言善辩,“法言法语”让你满心欢喜,你以为找到了救星,维权有望,殊不知又掉进另一迷局……,当下网络法律咨询鱼龙混杂,一些不正规的法律服务机构营销号铺天盖地,“引流”短视频精准推送,稍有不慎就可能让维权心切的你钱财受损,甚至贻误诉讼事项办理,让我们通过鹿邑法院近期审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,“见识见识”欺诈式网络法律咨询的“手段”。



案件详情



齐某今年77岁,曾在2015年、2016年分两次借给何某27万元,两次均签订了借条,借条中未约定还款日期,何某口头承诺及时还款。后齐某多次向何某催要借款,何某均以经济困难为由拖欠不还。



因借款已发生近10年,何某又多次拖欠不还,齐某不知如何是好,想通过诉讼维权却不知如何起诉。2024年6月9日,齐某在刷短视频时,看到与诉讼维权相关的短视频,齐某被其中的“专业精神”所打动,果断按照视频提示进行咨询,简单说明情况并支付1000元后,工作人员将齐某拉进一个微信群,群内除了齐某外,还有12名自称“法务”的人员。自从进群后,齐某对所接受的服务均需付费,付费方式为通过群内人员发送的二维码跳转至其他平台进行支付,前后共向多人支付58000余元,但未签订任何委托代理合同。为打消齐某顾虑,群内的“法务”告知齐某,官司“包赢”,齐某全程不用管、不用问,也不用出庭。



2025年6月12日,在齐某咨询并付费一年后,齐某起诉何某的民间借贷纠纷一案由鹿邑县人民法院立案审理,该案定于6月26日16时开庭,开庭前法院干警向当事人送达了开庭传票。



开庭时,齐某迟迟未到庭,法官考虑到原告齐某已70多岁,遂打电话询问未到庭原因,齐某称其“委托的有律师”,但原告提交的起诉书等材料中并未显示任何委托诉讼代理人信息,详细了解才得知齐某通过网络进行法律咨询的相关情况。后该案经法官积极组织调解,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调解意见,被告何某分两次偿还27万元借款本金,法官审查后依法作出具备强制执行效力的民事调解书。



齐某得知微信群内“法务”所说的“全程不用管、不用问,也不用出庭”系谎言后气急晕倒,所幸送医后并无大碍。之后齐某按照法官的引导进行报警,目前案件正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。



法官说法



近年来,一些不正规的法律咨询服务机构利用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、急于解纷的心理,通过夸大承诺、伪造资质等手段实施欺诈,严重损害群众合法权益。在此,法官提醒广大群众:



一、认清虚假服务特征

此类机构常以“快速维权”“包打赢官司”为诱饵,收费高昂却无实际成效。其工作人员多无法律职业资格,甚至伪造公章、虚构案件进度。



二、选择正规法律途径

如需法律服务,应选择正规律所或机构。正规法律服务需签订书面合同,收费透明并开具发票。



三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

切勿轻信虚假承诺,谨防诈骗陷阱!遇到纠纷时,可拨打12368向人民法院咨询相关诉讼事宜,也可通过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免费获取专业指导。



此外,建议短视频平台强化主体责任,加强法律服务机构账号名称信息审核、专业资质认证、信息内容审核等常态化管理,对虚假宣传、明显脱离实际而承诺等“引流”视频不予推送,强化后续收费行为跟踪留痕,重视投诉举报信息,对可能构成违法犯罪的线索、证据收集保存并积极向相关部门移送。


关闭窗口

您是第 8577919 位访客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